文/解运亮、张云杰
新增信贷超预期,企业信贷需求扩张。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13万亿元,同比多增4000亿元,超市场预期。企业贷款同比多增4489亿元,成为最大亮点。其中企业短贷需求旺盛,主要与基建项目集中开工、金融机构响应纾困政策有关。企业中长贷在高基数压力下实现增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专项债对于配套资金的撬动效应增强。其他分项上,居民信贷需求仍较低迷,短贷受制于疫情,居民消费受阻,中长贷仍受房贷拖累。票据融资同比多增4712亿元,成最大支撑项,反映出当前信贷结构仍待优化,银行借助票据冲量来填充信贷规模。
政府债发力、非标拖累缓解,社融大幅增长。3月新增社融规模4.65万亿元,同比多增1.27万亿,大超市场预期。结构上呈现信贷扩张、政府债发力、非标拖累缓解的显著特征。社融存量同比10.6%,较上月提升0.4个百分点,增速创下2021年8月以来新高。3月末国常会上总理对专项债做出最新部署,提前批额度5月底前发行完毕,9月底前发行完毕。按照这一节奏,政府债发力窗口集中在上半年,随后对社融拉动效应趋于减弱,下半年将面临2021年发行后置的高基数压力。
居民储蓄率上升,财政支出力度加大。央行调查问卷显示,一季度城镇储户更多储蓄占比达54.7%,较去年同期高出5.6个百分点。3月份M2增速9.7%,边际上行0.5个百分点,印证了居民储蓄率的提升。M1增速4.7%,与上月持平,M2-M1增速剪刀差扩大,显示出疫情冲击下居民消费活动受限,投资情绪有所降温,资金活跃度偏弱。从存款端来看,财政存款同比多减3571亿元,支出力度明显加大。
为什么我们坚定看好宽信用?第一,根据我们构建的信用周期指数,今年前三季度都将处于信用扩张期。我国完整的信用周期大约持续三年左右,本轮周期开启的信号是2021年8月的央行信贷座谈会,10月起数据明显改善。
第二,宽信用是当前货币政策的主要发力点。考察央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可能抉择,降息面临美联储加息和汇率贬值压力开始显现的现实约束;降准可以期待,但若降准,将伴随MLF净回笼;结合政策面“扩大新增贷款规模”的明确表态,宽信用是当前货币政策的主要发力点。
第三,宽信用总量上已开始发力,但结构上仍存中长期贷款占比不足、居民信贷需求低迷、房贷拖累明显等症结。上半年专项债有望撬动更多基建配套融资,下半年需以制造业贷款为核心,绿色和普惠贷款共同发力,打通堵点,擦亮宽信用成色。
第四,社融增速高点预计出现在三季度,达11.2%。全年增速预计为11%,对应新增社融约为35万亿,比名义GDP增速略高但基本匹配。
风险因素:疫情再度恶化,政策推进不及预期。
正文
一、新增信贷超预期,企业信贷需求扩张
新增信贷超预期,企业信贷需求扩张。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13万亿元,同比多增4000亿元,超市场预期。分项上看:1)企业贷款同比多增4489亿元,成为3月信贷数据改善的最大亮点。其中企业短贷需求旺盛,同比多增4341亿元,企业中长贷在高基数压力下再度实现增长,同比多增148亿元。2)居民信贷需求仍较低迷,其中短期贷款同比少增1394亿元,主要是受到疫情影响,居民消费明显受阻;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2504亿元,房地产市场的悲观预期在延续。3)票据融资同比多增4712亿元,是最大支撑项,反映出银行借助票据融资来填充信贷规模,弥补居民信贷需求不足的缺口。
企业短贷需求旺盛,主要与基建项目集中开工、金融机构响应纾困政策有关。3月份以来,我们跟踪的1年期票据利率与同业存单收益率仍表现为背离,平均利差达51bp,与票据冲量现象相吻合。相比之下,3月期票据利率自当月下旬持续回升,月末已终结与同期限同业存单收益率的倒挂,反映出企业对短于1年期限资金更为渴求。究其原因,一是“适度提前开展基建投资”在落实,一季度多个省市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企业补充开工项目营运资金(多为短期)的需求较强。二是国内疫情反弹,金融机构响应纾困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短期融资支持。
企业中长贷在高基数压力下实现增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专项债对于配套资金的撬动效应增强。一季度专项债多发多用,投向基建比例达65.7%,高于去年全年约5个百分点。同时一季度新增专项债用做项目资本金占比达12.6%,高于去年全年的9%,对其他资金尤其是中长期贷款的撬动效应增强。
二、政府债发力、非标拖累缓解,社融大幅增长
信贷扩张、政府债发力、非标拖累明显缓解,新增社融大超预期。3月新增社融规模4.65万亿元,同比多增1.27万亿,大超市场预期。社融存量同比10.6%,较上月提升0.4个百分点,增速创下2021年8月以来新高。分项上看,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4817亿元贡献最大,其次是政府债券,同比多增3921亿元。表外融资三项对社融的拖累明显缓解,合计贡献4262亿元增量,有力支撑社融回升。直接融资保持增长,股票和企业债融资分别同比多增175亿元、87亿元。
政府债发力窗口集中在上半年,下半年对于社融的拉动效应趋于减弱。2022年专项债发行节奏靠前,1-3月新增专项债平均同比多发4000亿以上,是社融增量的一大贡献。3月29日国常会上,李克强总理对专项债做出部署,要求去年提前批额度(1.46万亿)5月底前发行完毕,剩余额度(2.19万亿)9月底前发行完毕。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4月初财政部已向省级财政部门下达了剩余专项债额度。考虑到上半年是稳增长政策发力窗口,我们预计4-6月新增专项债平均发行4500亿,7-9月平均发行3000亿。基于这一节奏,二季度专项债仍将拉动社融增长,但力度趋于减弱,下半年将面临2021年发行后置的高基数压力。
三、居民储蓄率上升,财政支出力度加大
新一轮疫情发酵下,居民储蓄意愿上升,M2-M1增速剪刀差有所扩大。央行调查问卷显示,一季度城镇储户更多储蓄占比达54.7%,较去年同期高出5.6个百分点。3月份M2增速9.7%,边际上行0.5个百分点,印证了居民储蓄率的提升。M1增速4.7%,与上月持平。M2-M1增速剪刀差来到5%,较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反映出疫情冲击下居民消费活动受限,投资情绪有所降温,资金活跃度偏弱。
从存款端来看,财政支出力度明显加大。3月新增存款4.49万亿元,同比多增8600亿元。结构上,居民存款同比多增7623亿元,主要系储蓄率上行。企业存款同比多增9221亿元,信贷扩张派生的存款增多。财政存款同比多减3571亿元,季末集中支出,且力度胜于往年。
四、为什么我们坚定看好宽信用?
第一,根据我们构建的信用周期指数,今年前三季度都将处于信用扩张期。我国过去的几轮信用周期:200806-201101、201101-201401、201401-201803、201803-202106,一轮完整周期大约持续三年左右。本轮宽信用周期开启的政策信号是2021年8月的央行信贷座谈会,2021年10月起数据出现明显改善。
第二,宽信用是当前货币政策的主要发力点。
1)美联储很有可能开启一轮史诗级的加息周期,以应对沃尔克时机以来最猛烈的通胀。4月11日中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倒挂2bp,叠加3月社融数据的超预期表现,中国央行再降息的可能性进一步压缩。
2)3月份以来,去年支撑人民币汇率的一系列因素趋于减弱,包括疫情防控领先优势可能被打破、资本外流压力加大、出口增速趋于回落、美国货币政策紧于中国,人民币贬值压力开始显现,同样对央行降息形成制约。
3)降准可以期待,但若降准,将伴随MLF净回笼。金融机构准备金缴存基数在增长,长期资金缺口客观存在,我们在报告《降息之后,可能还有降准》中曾测算,2022年这一缺口约1.5万亿。央行上缴利润后缺口约为5000亿,若降准(普降0.5个百分点释放资金约1万亿),将伴随MLF净回笼。
4)考虑到央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可能抉择,结合政策面“扩大新增贷款规模”的明确表态,宽信用是当前货币政策的主要发力点。
5)宽信用总量上已开始发力,结构上仍然存在中长期贷款占比不足、居民信贷需求低迷、房贷拖累明显等症结。上半年专项债有望撬动更多基建配套融资,下半年需以制造业贷款为核心,绿色和普惠贷款共同发力,打通堵点,擦亮宽信用成色。
第三,社融增速高点预计出现在三季度。由于去年2月基数较高,2月社融增速有所回落,3月之后继续上升,到三季度达到全年高点11.2%。全年社融增速预计为11%,对应新增社融约为35万亿,比名义GDP增速略高但基本匹配。
风险因素:疫情再度恶化,政策推进不及预期。
本文源自报告:《为什么我们坚定看好宽信用?》
报告发布时间:2022年4月12日
发布报告机构:信达证券研究开发中心
金融界4月12日消息 胡润研究院今日发布《高净值人群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研究报告2022》。这份93页的专业报告分为高净值人群概况、生活意识与行为、消费生活、旅行生活、社...
文/解运亮、张云杰 新增信贷超预期,企业信贷需求扩张。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13万亿元,同比多增4000亿元,超市场预期。企业贷款同比多增4489亿元,成为最大亮点。其中企业...
畅通货运物流正形成多方合力,交通运输堵点有望得到疏解。 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物流保通保畅工作,4月12日,银保监会官网发布消息,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加强金融服务,保...
2021年,深圳经济总量站上了3万亿元的新台阶。2022年,深圳如何从“新”出发?一年一度的深圳市两会,是外界观察深圳的重要窗口。4月11日,深圳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深圳市市长...
近日,民航局编制印发了《“十四五”民航适航发展专项规划》。《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民航适航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适航审定“三个世界一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新...
本文“信达宏观:宽信用总量上已开始发力”由FX112财经网
首发,欢迎转载,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FX112财经网(https://www.942fx.com)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 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 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 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或致函告之 ,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关注FX112财经网,获取最优质的财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