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后,GDP增速不及预期,PPI涨幅大超预期,似乎呈现出“类滞胀”的状态。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首席FICC分析师明明研报称,短期内不必担心类滞胀的风险:首先,经济增长的动能仍在,短期内不存在“滞”;其次,PPI通胀尚未传导至核心CPI,并非全面意义上的“胀”。
经济增长的动能仍在,短期内不存在“滞”。一季度GDP同比增速不及预期主要在于服务业增速(两年几何平均4.7%)比去年四季度回落较多,核心因素是低估了就地过年政策的负面扰动。当这一因素的影响消失后,我们可以从3月的各项经济指标中看到非常显著的边际改善,五一的出行数据也显示服务业景气大幅提升。往后看,二季度服务业或将顺利回暖,GDP的结构将更加均衡,增长也会更加稳固。
PPI通胀尚未传导至核心CPI,并非全面意义上的“胀”。2021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及“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说明政治局会议关注的通胀更多以核心通胀为主。因此,未来政策转向的关键在于高涨的大宗商品价格是否会向核心CPI传导,如果没有发生核心CPI层面的显著通胀,则其对于决策层的压力相对有限。目前来看PPI与核心CPI的分化依然比较明显。
放水必然带来滞胀吗?目前经济、通胀和宏观政策之间的关系与上世纪70-80年代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从现实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的发达经济体普遍面临的是低增长与低通胀的宏观组合。从宏观政策上看,发达经济体财政和央行对于经济状况和政策力度的把控越来越强,即便为了应对疫情,主要发达经济体纷纷转向非常规货币政策,但从上一次大规模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实践经验来看,并不必然导致通胀的失控。在政策思路上,美国吸取了上世纪70-80年代“滞胀”的教训,不再以不切实际的低失业率为目标,而是锚定自然失业率。不论耶伦还是鲍威尔,都对就业前景保持高度关注,一旦失业率恢复到合理区间,那么宏观政策大概率会慢慢退出,以确保经济和就业的稳定。
“碳中和”政策导致滞胀的可能性不大。碳中和政策如若导致滞胀,那么逻辑链条是:“碳中和”推高通胀,宏观政策大幅紧缩,最终导致滞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逻辑下的通胀上行,不是由需求上升导致,因此本身不存在经济过热,若通过紧缩性的政策来压制通胀,则会将经济压制到自然增长率以下,从而出现滞胀的情况。中国政府的宏观政策思路往往以稳健和平衡为主,对于“碳中和”也是“有序推进”的态度。若“碳中和”导致的物价上涨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增长,那么政策大概率也会进行动态调整和适应。从供给侧改革和去产能的经验来看,国内经济政策组合导致滞胀的可能性不大。
结论:短期无需担忧“滞胀”,未来滞胀风险也相对可控。一季度经济数据呈现“类滞胀”特征,但短期内不必担心类滞胀的风险:首先,短期经济增长的动能仍在,不存在“滞”;其次,通胀尚未传导至核心CPI,并非全面意义上的“胀”。长期来看,滞胀风险相对可控,一方面发达经济体对于经济和政策力度的把握越来越好,事实也证明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未必导致通胀失控。另一方面,国内宏观政策一贯秉持稳健均衡的思路,“碳中和”政策导致滞胀的风险非常有限。但是,未来会不会出现类滞胀情形还要取决于疫情的变化,若局部疫情扩散超预期,供给端压力仍然不减,也不能排除局部国家滞胀和全球类滞胀出现的可能性。
文丨明明债券研究团队
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 刘 昆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
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后,GDP增速不及预期,PPI涨幅大超预期,似乎呈现出“类滞胀”的状态。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首席FICC分析师明明研报称,短期内不必担心类滞胀的风险:首...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消息,今年我国将大力推行职业培训券的发放和使用。人社部将依托电子社保卡,为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发放具有认证结算等功能、同时精准对接培训资源的电子...
4月30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1%,虽低于上月0.8个百分点,但仍高于临界...
2021年4月30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对此,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进行了解读。 4月份,中国制...
本文“中信证券明明:短期内不必担心类滞胀风险”由FX112财经网
首发,欢迎转载,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FX112财经网(https://www.942fx.com)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 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 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 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或致函告之 ,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关注FX112财经网,获取最优质的财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