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4月30日讯(记者 梁木)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是广西民族文化的瑰宝,壮锦织造技艺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文化变为资源,传统的民间民俗织物变成各色的现代商品,壮锦的美丽不止体现在一片厚布上,更蔓延到各家织户的生活中。
图为李冬莲展示她最喜欢的福田锦。这个图案一度失传,是李冬莲对照着过去的图案重新复制。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今年39岁的李冬莲,是崇左市龙州县双蒙村板池屯人,从14岁跟随母亲学织锦后,从来没有间断过这一手艺。家人身体不好,家里土地又少,靠种甘蔗,李冬莲家过去一年到头只有2万多元的收入。
2016年,致力于挖掘研究、传承发展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的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联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在李冬莲的家乡板池屯建立了“龙州壮锦技艺工坊”。
“一开始没什么人愿意参与,大家都觉得,织出来能卖给谁呢?还不如去广东打工。”因为深深地喜欢壮锦织造这门技艺,李冬莲成为了屯里的带头人,从身边亲戚开始,鼓励大家一起加入工坊,“2018年有38位妇女加入工坊,2019年有43位,到现在有将近60位。”
目前,板池屯170户居民,有55户参与到工坊生产中,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只有12岁,其中贫困户18户。
图为许连英正在织锦。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33岁的许连英就是板池屯龙州壮锦技艺工坊里的一位织女。作为当地人,许连英小时候也跟着长辈一起学习过织锦的技艺,但很早就外出打工的她,早已经将壮锦织造的技艺忘了大半。听说家乡建起了这样一个工坊,她便从广东回到家乡。
技艺生疏的许连英回家以后参加了工坊的培训,重新学习了壮锦织造技艺。“在这个工坊工作,他们提供材料,我们只负责织就好,其他的都不用考虑。每个月还有2000多元的收入,和在外面打工差不多。”许连英说道,“而且工坊就在家门口,在家里织锦,织好以后有人上门来收,可以一边工作一边陪孩子。”
李冬莲告诉记者,工坊每年都会组织一次培训,学习新的设计元素、如何改变配饰等。据了解,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自2010年起在广西建立了6个织绣培训基地,开展60多次织绣培训,受益妇女1000多人次。
图为陈小安正在织锦。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47岁的陈小安家在南宁市宾阳县――壮锦的主要分布地之一,十几岁开始跟着奶奶学习织锦,家里一直靠织锦赚取收入。织锦的30多年里,她看到了太多的变化。
在陈小安的记忆里,早年奶奶、姑姑、姐姐都在织锦,织成背篓的样式,供妇女背孩子时使用。“那时候都是去街上卖,卖一个只挣一元钱。”陈小安说,那个时候全靠织锦卖锦来换钱买米买面。十几年前,壮锦织造建起了工厂,陈小安进入一家织锦厂工作,最开始一个月只有一两百元的收入,后来增长到一两千元。
现在,陈小安来到金壮锦生产基地,最近在帮展示馆组装传统的织锦机。“之前纺织学校有两个学生想学习织锦,我教过他们。只要有人愿意接受,我们都是愿意教的。”
当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产业,特色文化资源成为产品内核,文化与传统技艺为产业赋能,创造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是乡村百姓的美好生活。
2021年4月30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对此,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进行了解读。 4月份,中国制...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4月30日讯(记者 梁木)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是广西民族文化的瑰宝,壮锦织造技艺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文...
作者:金里 最近,清明小长假连着五一小黄金周,大家小聚小饮不断,受年轻人青睐的小瓶白酒市场很火。 脱离不醉不归、一醉方休的饮酒状态,不被豪饮、应酬的饮酒压力束...
4月29日,由老虎证券与真成投资创始人李剑威发起的一家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TradeUP Global Corporation”(NASDAQ:TUGCU)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据悉,该SPAC每单位的发行...
国家税务总局表示,上海市税务机关4月初依法受理了群众关于郑爽涉嫌偷逃税问题的举报,税务总局高度重视,其间已要求上海等相关税务机关对通过“阴阳合同”等方式涉嫌偷逃税...
本文“【中国有约】她们用壮锦织就美好生活”由FX112财经网
首发,欢迎转载,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FX112财经网(https://www.942fx.com)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 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 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 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或致函告之 ,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关注FX112财经网,获取最优质的财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