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有约】她们用壮锦织就美好生活

    2021-04-30 14:37:41 FX112财经网 FX112财经网 收藏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4月30日讯(记者 梁木)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是广西民族文化的瑰宝,壮锦织造技艺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文化变为资源,传统的民间民俗织物变成各色的现代商品,壮锦的美丽不止体现在一片厚布上,更蔓延到各家织户的生活中。

  图为李冬莲展示她最喜欢的福田锦。这个图案一度失传,是李冬莲对照着过去的图案重新复制。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今年39岁的李冬莲,是崇左市龙州县双蒙村板池屯人,从14岁跟随母亲学织锦后,从来没有间断过这一手艺。家人身体不好,家里土地又少,靠种甘蔗,李冬莲家过去一年到头只有2万多元的收入。

  2016年,致力于挖掘研究、传承发展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的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联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在李冬莲的家乡板池屯建立了“龙州壮锦技艺工坊”。

  “一开始没什么人愿意参与,大家都觉得,织出来能卖给谁呢?还不如去广东打工。”因为深深地喜欢壮锦织造这门技艺,李冬莲成为了屯里的带头人,从身边亲戚开始,鼓励大家一起加入工坊,“2018年有38位妇女加入工坊,2019年有43位,到现在有将近60位。”

  目前,板池屯170户居民,有55户参与到工坊生产中,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只有12岁,其中贫困户18户。

  图为许连英正在织锦。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33岁的许连英就是板池屯龙州壮锦技艺工坊里的一位织女。作为当地人,许连英小时候也跟着长辈一起学习过织锦的技艺,但很早就外出打工的她,早已经将壮锦织造的技艺忘了大半。听说家乡建起了这样一个工坊,她便从广东回到家乡。

  技艺生疏的许连英回家以后参加了工坊的培训,重新学习了壮锦织造技艺。“在这个工坊工作,他们提供材料,我们只负责织就好,其他的都不用考虑。每个月还有2000多元的收入,和在外面打工差不多。”许连英说道,“而且工坊就在家门口,在家里织锦,织好以后有人上门来收,可以一边工作一边陪孩子。”

  李冬莲告诉记者,工坊每年都会组织一次培训,学习新的设计元素、如何改变配饰等。据了解,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自2010年起在广西建立了6个织绣培训基地,开展60多次织绣培训,受益妇女1000多人次。

  图为陈小安正在织锦。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47岁的陈小安家在南宁市宾阳县――壮锦的主要分布地之一,十几岁开始跟着奶奶学习织锦,家里一直靠织锦赚取收入。织锦的30多年里,她看到了太多的变化。

  在陈小安的记忆里,早年奶奶、姑姑、姐姐都在织锦,织成背篓的样式,供妇女背孩子时使用。“那时候都是去街上卖,卖一个只挣一元钱。”陈小安说,那个时候全靠织锦卖锦来换钱买米买面。十几年前,壮锦织造建起了工厂,陈小安进入一家织锦厂工作,最开始一个月只有一两百元的收入,后来增长到一两千元。

  现在,陈小安来到金壮锦生产基地,最近在帮展示馆组装传统的织锦机。“之前纺织学校有两个学生想学习织锦,我教过他们。只要有人愿意接受,我们都是愿意教的。”

  当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产业,特色文化资源成为产品内核,文化与传统技艺为产业赋能,创造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是乡村百姓的美好生活。

相关阅读

本文【中国有约】她们用壮锦织就美好生活由FX112财经网 首发,欢迎转载,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FX112财经网(https://www.942fx.com)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 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 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 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或致函告之 ,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关注FX112财经网,获取最优质的财经报道!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
添加小编微信加入财经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