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团队创业成热潮 科技成果转化到底难在哪儿

    2022-06-14 11:55:19 FX112财经网 FX112财经网 收藏

  可用于止血和体内“补漏”的生物“胶水”在走出实验室后才发现,它的市场需求总量并没有想象中大。这是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特聘副研究员洪逸和团队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挫折。他们遇到的难题也并非这一个。

  创客总部合伙人陈荣根认为,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非常长、难度非常高、投入非常大、见效非常慢和对人才要求非常高,要跨过一个个“鸿沟”,才能实现真正落地。

  今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正式实施,“制度枷锁”逐步打破,越来越多科学技术人员放下了最后的顾虑,转身投入技术转化,科技成果转化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

  多位业内人士提到,产业和资本都越来越重视原创性科研成果,对学校、科研机构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2021年,甚至出现了VC(风险投资)‘抢投’教授、科学家种子轮的热潮”。尽管如此,技术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并非易事,科技成果转化到底难在哪儿?还要跨越哪些“鸿沟”?

  高校科研界掀起科学家创业热潮,但资本需要“静待花开”

  2021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73万亿元,超过全社会研发投入2.79万亿元,是十年前的5.8倍。这是在中共中央宣传部近日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公布的数据。

  “这几年,我国已从模式创新转型到科技创新,处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节点上,大量科技成果需要走向市场应用。”毗邻北京海淀区各大高校院所,创客总部将自己定位为“科技成果变现第一站”,陈荣根观察到,将技术转化进入产业应用,已成为社会和业界共识,“产业愿意用新技术,资本愿意投,政府支持,科学家也积极转化,现在已经处于技术红利期”。

  上海交通大学大零号湾专项办副主任张志刚也看到,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一头扎到”学校和科研机构里,投资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最新修订,让科研人员心中的最后一块石头落地,破除了转化落地瓶颈,政策细则也日趋完善”。

  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何平看来,未来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是要加大科技创新领域的硬科技投入,解决我国“卡脖子”问题,让科研团队更好地创新,满足国家和社会需要,“每一位科学家都希望自己研发的技术能够为社会带来更大价值。随着各类创业创新服务机构的出现和孵化服务的完善,越来越多教授、科学家加入创新创业团队。这并不是他们的思想转变了,而是外部环境、生态建设上有了长足进步后,有技术的人自然而然地加入了”。

  毫无疑问,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但即便“红利空前”,陈荣根认为,科技成果转化依旧要面临技术、产品和市场空间“三大鸿沟”。

  他解释说,在漫长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技术、产品和市场空间都将经受考验。“实验室里的先进技术在产业中进入应用场景,能否真正解决问题,研发的产品能否生产出来,客户会不会重复购买,能否量产,市场空间多大……要跨过一个个‘鸿沟’,才能实现真正落地”。

  “科技成果不是商品。”张志刚说,当下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只要有现成的科技成果,就可以转化到市场并能产生重大成果,“但实际上,科技成果必须是鲜活的,只有适应当下产业发展的科技成果,才能在产业中得到最好地转化。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要投入大量资源,还要产学研各方相互理解、高效协作,共同面对很多不确定性”。

  大量投资机构的资本“抢滩”高校科研机构,很多科技工作者感觉到“我们的春天来了”。可事实上,张志刚并不认为“这是好现象”,“这样的‘春天’,或许会让科技工作者产生错觉,高估尚处实验室中的科技成果的真实价值。但实际上只有真正嵌入到产业体系中,对产业发展产生真正的推动,才能验证科技成果的价值”。在他看来,投资机构和高校科研人员之间的思想和认知的沟通,探讨有效的协作机制,也同等重要。

  拿出静待花开的耐心,这是产学研各方都需要面对的挑战。陈荣根说:“模式创新是十年磨一剑,技术创新则是十五年磨一剑。有了时间和耐心,科研人员才能把做科研的精神用在成果转化中,变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张志刚还建议,政策利好下,科研人员更应当摒弃浮躁,不要轻易直接投身创业。“一些有冲劲儿的年轻科研人员,认为自己既然能做好科研,就能做好产业,一头扎到产业里却跌得灰头土脸,反而错过了最宝贵的可以出成果的科研时光。”他认为,科学家甚至年轻科研人员更应该专注,追求更前沿的研究成果,通过合作体系渗透到产业里,让成果在产业和社会中产生更大贡献。

  联通产学研,需要技术经纪人作为桥梁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高校科研院所期待成果走出实验室,产业、企业需要新技术。该怎样做好有效链接,是产学研界一直在探讨的重点话题。

  作为海宁侏罗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核心团队成员之一,洪逸坦言,在2019年公司成立初期,如果有专业的技术经纪人告诉他们,医疗领域产品研发需要考虑更多市场因素,“那我们在早期科技成果转化选择上,肯定会少走很多弯路”。

  他们团队最初转化的产品就是生物“胶水”,可用于各种手术中止血和体内“补漏”等,“产品相比市场现有产品的优势在于,可以快速控制各种大出血,减少各种术中出血,以及血液制品消耗等”。但市场反馈却并非如此。洪逸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转化过程中他们发现,现有的一些临床手段对术中出血控制得很好,“大出血发生的情况其实比较少,产品的市场需求总量也就没有想象中大了,而与早早进入市场的普通产品竞争,就要求适应市场能力高,这并不是科研团队擅长的”。

  何平也发现,以一些高校教授为例,尽管他们拥有优秀的技术,但将技术转换为产品、走向市场是非常漫长和复杂的过程,“非常棒的技术,不见得能够真正转化到市场,拥有技术的一些高校教授及其团队,也往往不具备充分的市场化意识和能力,反而会觉得‘好的技术就会被市场抢着买’,甚至不清楚如何高效地和市场对接”。

  在洪逸看来,科学家的一些科研成果太超前,市场或许暂时不需要,这就需要技术经纪人作为桥梁,要深入接触市场,了解市场需求,还要同时懂技术,才能将“看起来高高在上的超前技术,变为现在市场可接受的产品”。

  “虽然几年前就提出了技术经纪人的需求,但我的感受还是脱节,真正离市场近又懂技术的还是很少”。没有技术经纪人,这几年,洪逸一边不断地与一线医生进行交流,一边和技术研发、市场销售渠道交流,“没有技术经纪人,我们目前还是要靠技术人员自己下沉到市场去发掘需求”。

  怎样破解技术经纪人短缺难题?何平提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正在筹备推出“产品经理”工商管理硕士项目,为实现技术、管理和市场之间的融合培养专业人才,协助科研团队将技术转为产品,推向市场。

  张志刚认为,科技成果和产业创新协作的每个合作项目都是独特的,要解决众多独特的问题,就需要围绕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和创新创业服务支撑生态体系,“在没有生态体系保障的前提下,技术经纪人能够为科研成果转化解决一定问题。真正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题的,则要靠完善的生态体系保障,既要有资源、服务、协作机制和相互认识,甚至还要有日常的各方充分交流,或许在交流过程中,就能发现机会”。

  在张志刚看来,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建设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密集的地区已经形成了生态体系,正在相互支撑、相互发挥作用,如北京中关村、武汉光谷、上海零号湾等集聚区。不过,集聚区中各方机构、个人用什么方式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如何动态调整自己的位置形成更好的协作,还需要长期进行不断探索”。

相关阅读

本文科研团队创业成热潮 科技成果转化到底难在哪儿由FX112财经网 首发,欢迎转载,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FX112财经网(https://www.942fx.com)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 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 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 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或致函告之 ,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关注FX112财经网,获取最优质的财经报道!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
添加小编微信加入财经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