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5月26日,美联储公布5月政策会议纪要。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暗示将在未来两次会议上加息50个基点,利率可能超越中性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纪要中有60次提到通胀,显示美联储官员对物价上涨的担忧。
随着美联储加快收紧货币政策的步伐,本周新西兰和韩国央行分别宣布再次加息。新西兰央行5月25日宣布,再度将基准利率上调50个基点至2%。这是新西兰央行自2021年10月以来连续第五次加息,也是继今年4月以来连续第二次加息50个基点。
5月26日,韩国央行将基准7天期回购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1.75%,这是该行自2021年8月以来的第五次加息。
美加息步伐加快
除了表示将在未来两次会议上分别加息50个基点,美联储官员还认为,迅速转向至中性利率政策是十分重要的,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前景和风险,进一步的限制性政策立场很可能将变得合适。这也意味着,部分美联储官员认为在9月再次加息是可能且有必要的。
美联储今年还将于6月15日、7月27日、9月21日、11月2日与12月14日召开5次议息会议。
在资产负债表问题上,纪要显示,美联储官员在会上制定了自6月起缩表9万亿美元的计划。缩表规模将达到每月950亿美元,包括600亿美元的国债以及35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
克利夫兰地区联储主席Loretta Mester表示:“我需要看到数个月的通胀数据持续下降,如果到9月通胀未能缓和,那么可能需要加快加息步伐。”
5月会议中,与会官员没有对本轮加息周期持续多久达成共识。目前美联储官员的主流观点是,美联储在2023年将进一步提升联邦基础利率至3%,若通胀未出现缓解迹象,未来12至18个月的利率需要进一步上升至4%左右。
通胀或已见顶
从纪要可以看出,通胀是5月会议的热词。联储官员表示,通胀率仍然远远高于长期目标,通胀压力在一系列商品和服务中都很明显。
虽然他们认为调高的利率以及供应链问题的逐步缓解有助于控制通胀,但在另一方面,俄乌冲突以及持续的新冠疫情可能将进一步加剧通胀。
美国劳工部上周的报告显示,4月消费者核心价格指数(即不包含食品和能源)同比上涨6.2%,消费者价格指数则同比上涨8.3%。虽然该数值依然在40年来的高位运行,但是已经比3月8.5%的通胀率略有下滑。
不过目前,美联储更喜欢用核心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PCE)衡量通胀。由于PCE并不计算燃油价格等一系列统计口径的不同,PCE的上升幅度通常会小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该指数在过去两个月内的数值为5.2%和4.8%。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25日公布的报告预计,在2022年至2023年期间,通胀率将远高于美联储设定的2%的目标,但它也表示,价格上涨的速度可能不会超过目前的水平。到2022年底,PCE应该会降至3.8%。
证券市场压力
议息会议上也有官员提出,美联储的货币收紧政策可能会加剧证券市场的压力。
美国股市正陷于几十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轮跌势。今年以来,标普500指数跌幅达20%。多家调查机构的数据显示,基金经理、私募投资者以及金融通讯对股票的谨慎程度已经达到2020年3月的水平。
Rosenberg Research的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David Rosenberg认为,在美联储完成货币政策收紧前,或者在美联储让投资者相信其将成功降低通胀压力而不引发经济衰退前,美股很难明确见底。
高盛策略师Vickie Chang在本周发布的报告中指出,美联储发出结束货币政策紧缩的信号能够阻止美股抛售,而美联储可能要到经济衰退已经明显时,才会发出这一信号。
下一篇:返回列表
英国《经济学人》周刊当地时间18日报道,其下属经济学人智库自今年3月起展开调查,在比较了全球133个城市138种日常商品和服务价格后,发布了最新《全球生活成本调查》报告,世...
美国当地时间10月30日,美股全天呈现弱势震荡,尽管尾盘有所拉升,但依然无力改写跌势。截至收盘时间,道琼斯指数下跌157.51点,跌幅0.59%,报收26501.60点;纳斯达克指数跌274.00点,跌幅2.45%,报10911.59点;标普500指数跌40.15点,跌...
尽管苹果公司第三季度营收超市场预期,但iPhone收入大幅下滑导致苹果股价大跌。Wind数据显示,10月30日苹果股价跌5.60%,市值蒸发约11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7361亿元。 ...
二次疫情来势汹汹,全球股市进入下跌模式。近一周下跌幅度,创下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最严重下跌幅度。
当地时间9月14日,继微软确认TikTok拒绝其收购请求后,甲骨文证实,它已经与TikTok的中国所有者字节跳动达成协议,成为其“可信技术提供商”,但该协议仍需美国政府批准。...
本文“美联储这份会议纪要,提及通胀60次!”由FX112财经网
首发,欢迎转载,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FX112财经网(https://www.942fx.com)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 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 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 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或致函告之 ,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关注FX112财经网,获取最优质的财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