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通胀后势如何?中国如何应对?

    2022-05-20 21:22:18 FX112财经网 FX112 收藏

  近期全球多个主要经济体密集公布4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美国劳工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4月CPI同比增长8.3%,较上月8.5%的同比增幅有所回落,但还是超出了市场此前普遍预测的8.1%。英国国家统计局5月18日公布的报告显示,英国4月CPI同比飙升9%,创下40年来最高纪录。

  今年以来,在乌克兰危机及美联储大幅加息等多方因素影响下,全球通胀逐渐蔓延。随之而来的,在大宗商品、粮食等原材料价格接连上涨的传导之下,中国4月份CPI涨幅也创下去年11月以来新高,重回2时代。后期全球通胀何去何从?中国是否会遭受输入性通胀冲击?中国货币政策应如何在助力经济稳增长的同时防通胀?本报特邀业内专家对此分析研判。

  专家圆桌

  熊园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刘英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务委员

  合作研究部主任

  黄大智

  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排名不分先后)

  问题1

  近日,美联储宣布上调联邦基金利率50个基点,同时宣布6月1日开始缩表。为应对高通胀,多国央行最近启动加息,欧洲央行强化7月加息预期,并暗示今年会多次加息。从短期和中长期来看,您对全球通胀预期和风险有何预判?

  熊园

  短期看,全球通胀预期依然高企,但有回落迹象。目前美国消费者1年通胀预期为6.3%,2014年至今的中枢水平为2-4%;美国2年期通胀互换利率为4.2%,历史中枢水平为2-3%,这些均显示出目前的短期通胀预期依然高企。但从走势来看,不论是消费者通胀预期,还是通胀互换利率,3月底以来都有所下滑,反映出通胀预期已开始回落。

  中长期看,全球通胀预期失控的风险较低,但可能是以经济衰退为代价。目前美国消费者3年通胀预期为3.9%,2014年至今的中枢水平为2-4%;美国5年期通胀互换利率为3.3%,历史中枢水平为2-3%,反映出目前长期通胀预期并未显著高于历史中枢水平。考虑到目前全球央行已开始加快货币紧缩以打压通胀,我们认为长期通胀预期失控的风险很低,但货币政策快速收紧可能会以经济衰退为代价,根据我们的判断,美国经济最快可能在2023年底或2024年初陷入衰退。

  刘英

  从短期来看,美欧各国的通胀高企将持续,尽管美联储会采取持续频繁大幅加息,甚至欧央行也会跟进来加息,但是通胀短期仍难控。因为除货币超发外,还有反复增强的新冠疫情、地缘政治风险冲击带来的供给冲击、需求拉升、成本推动等综合因素导致的刚性通胀。

  一方面,美欧的通胀水平易涨难落,通胀根源不改,通胀难落。另一方面,全球通胀走势分化,中国短期通胀可控。从中长期的角度来看,全球通胀通过频繁的大幅度的加息抑制,如果疫情有效防控,制约因素都解除,通胀才有可能回落。

  黄大智

  虽然美国4月CPI增速下调的预期不及市场预期,但增速回路的趋势没有变化。从这个角度而言,全球通胀继续上行的风险不大。

  从供给端看,美国通胀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疫情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断裂的风险加剧。目前美国港口货物积压的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反映到实际的消费上,可以看到4月份美国的二手车、服装、耐用品等价格均同比下降。二是乌克兰危机带来的能源价格高涨。目前,俄乌冲突的对推升油价的边际影响正在下降和消退,未来能源价格继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而能源价格作为衡量影响美国CPI的重要指标,也将带动其下降。

  从需求端看,随着美国经济通货膨胀持续高企,消费者的购买力和购买意愿开始萎缩,这也将直接导致后期通胀的回落。

  问题2

  有分析认为,美国通胀拐点已至,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后续美国货币政策将对全球乃至中国经济产生哪些影响?

  熊园

  这一观点我们是认同的。美国4月CPI同比已经开始回落,我们判断这并不是临时性回落,而是标志着美国通胀拐点正式确立。根据我们最新测算,美国5月CPI同比可能降至略低于8%,6月可能降至7.5%左右,3季度下降速度将有所放缓,4季度下降速度将明显加快,预计年底将降至4.6%左右。

  美国通胀回落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随着全球经济放缓和俄乌冲突影响消退,能源价格难继续大幅上涨;二是随着全球疫情持续回落,供应瓶颈有望逐步修复;三是5月之后,美国CPI的基数将明显抬升。

  美联储紧缩将压制国内货币政策空间,并导致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加大。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往往是全球的风向标,当美联储收紧时,其他央行大多跟随收紧。根据我们统计,目前全球有20多个央行已经启动了加息,下半年欧洲央行也可能开始加息,在此背景下,国内降息降准的空间将受到制约。此外,全球经济放缓、美联储快速收紧的背景下,美元指数大概率保持强势,也将加大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压力。

  刘英

  对此我持审慎悲观,我认为美国通胀拐点恐怕还没有到来,因为从环比数据来看,无论是CPI还是PPI都高于上个月,而且都普遍高于市场的预期。而为了应对新冠疫情,美国采取无限量量宽,实际上实施的是现代货币理论(MMT),而MMT最担心的是通胀,而当下美国通胀已经高企就很难控制。特别是目前美国还存在通胀和劳动力成本螺旋式上升的趋势,由此,通胀拐点短期还没有到。

  更为重要的是,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创出超过9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为控制疫情而超发的货币还没有通过加息和缩表得到控制。同时疫情所带来的产业链、供应链冲击仍在持续,雪上加霜的是,美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带来反噬和反制,进一步推升能源和粮食价格,从而强化了高企的通胀水平。由此,通胀拐点恐怕还未到来。

  美国快速大幅度加息会带来美元回流,给其他国家带来负面溢出效应。美元回流和美元升值给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各国货币带来贬值的压力,从而给汇市带来压力,相应的给美元债带来更大压力。而美元升值有助于美国增加进口,而人民币适度贬值也有助于扩大中国的出口。

  黄大智

  从上述供给端和需求端分析,美国通胀已经来到了一个拐点。

  美国货币政策步入加息周期,其传导和影响的方面非常多且复杂,比如会直接影响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而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是全球市场利率之锚,各类利率都随美债收益率起伏。这将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资本市场、本币汇率和货币政策会带来严峻的挑战,也会间接影响全球资本的流入流出。

  问题3

  近日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已经表达了对物价的密切关注,提出“密切关注物价走势变化,支持粮食、能源生产保供,保持物价总体稳定”。您认为中国是否存在通胀压力和风险?后期走势如何?

  熊园

  从年初以来实际表现看,我国并未通胀压力并未显现。4月CPI同比年内首度站上2%,季节性之外,疫情冲击之下、供应链阻滞是主因;4月核心CPI再降至1%以下,已经连续6个月持平或下降,指向内需仍弱;4月PPI同比小幅回落,上游原材料高位仍是主要支撑。

  往后看,“CPI上、PPI下”是大趋势,测算发现高通胀的风险较低。CPI方面,2022年我国CPI将前低后高、下半年可能阶段性突破3%,基准情形下全年中枢可能在2.2%左右,后续主要扰动因素包括生猪去化情况、疫情扰动、油价走势等;PPI方面,受去年高基数影响,趋势上是逐月回落,基准情形下如果全年油价中枢维持95美元/桶左右,国内大宗价格总体可控,预计2022年PPI中枢约为4.3%左右,后续主要扰动因素在于油价走势。

  刘英

  中国目前的通胀水平可控,特别是猪肉价格低位徘徊对抑制通胀起到了重要的稳定作用。但是在乌克兰危机下,美西方加大对世界资源出口第一大国的俄罗斯的出口管制,并实施包括金融制裁在内的各项制裁,这推升油气能源、粮食化肥等大宗商品价格,导致全球通胀压力增大,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需要高度重视粮食和能源的供给,保持相应物价的稳定。为此,中国存在通胀压力和风险,企业需要适当多元化进口和保供。后市伴随我国的有效应对,以及各国采取加息举措,通胀水平还是有望控制住的。

  黄大智

  从中国4月CPI数据来看,导致CPI上升的重要因素是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这与全球通胀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息息相关。

  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稳中有降,同比上涨0.9%,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明显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此外,短期价格波动还受国内疫情扰动影响;能源价格虽受到一定输入性影响,但居民用电用气价格基本稳定,衣着、生活用品、服务等价格也继续保持基本稳定,也就是说整个消费端并没有出现整体性的通胀迹象。从后期看,随着各地贯彻落实防疫保供决策部署,以及物流保通保畅相关政策的不断落地,国内多点散发疫情阻断物流的现象在减弱,中国通胀预期处于可控状态,不会出现全面的、快速的价格上涨。

  问题4

  中国输入性通胀压力是否会对央行货币政策形成约束?中国货币政策应如何在助力经济稳增长的同时防通胀?

  熊园

  目前来看,二季度中国通胀压力会有所上升,但尚不足以对我国货币政策形成约束。目前决策层提出的“稳物价”,核心考量应在避免粮食、能源、供应链制约等导致的恶性通胀,尤其是地缘政治不断演化、人民币贬值等导致的输入性通胀。就二季度物价走势而言,预计5月以及二季度CPI同比预计仍将维持2%左右,整体仍属于温和通胀。

  中国货币政策应注重稳增长,稳物价更多要靠稳物流、稳供应链。疫情冲击之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仍需要政策全力稳增长。对货币政策而言,总体基调应保持宽松,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尤其是要利用好结构性工具、精准调控,重点支持制造业、受疫情影响的服务业和小微企业减负纾困,并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此外,也要加强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的协同,从而及时有效地刺激需求。

  刘英

  各种因素引发的通胀压力会对央行货币政策带来压力,但是目前中国通胀可控,政策空间有,可以采取独立的货币政策。但需要平衡,既要控通胀又要促增长的确需要央行来平衡货币政策,需要控制通胀下促进经济增长。需要平衡总量政策和结构政策,需要平衡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

  但是我认为不会对央行的货币政策产生约束,为了稳增长、促就业,央行会更加目标明确地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在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调节的基础上,采取增量政策。央行将不仅在降准与降息方面平衡,还需要创设更多货币政策工具,同时与财政政策密切配合,采取直达型货币政策工具与直达型财政政策工具,在控通胀的前提下,精准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

  黄大智

  我认为目前的通胀压力不会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形成约束,正如我上述所言,中国中长期通胀总体可控,CPI上涨更多是因为一些结构性因素,而不是整体物价的普遍上涨,因此不会对货币政策形成制约。

  后期,中国货币政策依然要靠前发力,落实好稳企业保就业各项金融政策措施,加大对小微企业、困难行业和重点领域的扶持,助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相关阅读

本文美通胀后势如何?中国如何应对?由FX112财经网 首发,欢迎转载,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FX112财经网(https://www.942fx.com)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 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 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 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或致函告之 ,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关注FX112财经网,获取最优质的财经报道!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
添加小编微信加入财经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