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家药企已入局 华森制药涉足特医食品有多大“生机”?

    2021-06-22 14:12:29 FX112财经网 FX112财经网 收藏

  来源:搜狐新闻 记者:王卡拉

  6月21日,华森制药发布公告称,将以自有资金出资1250万元参与尚医科技增资,将获得尚医科技两款产品的大中华区独家授权,现有或未来拟开发的消化道领域、妇幼领域或减重、降脂领域的特殊医学用途食品(简称“特医食品”)独家合作权,建立特医食品生产线等,正式入局特医食品领域。

  华森制药之前,恒瑞医药、海正药业、四环医药等多家药企也已入局特医食品领域。

  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根据协议,华森制药将获得尚医科技在大中华区(含香港、澳门)的独家授权,合作研发基于现有“术康优加流质饮食短肽版”、“术康优加流质饮食水晶版”特医食品,并在该特医食品上市后拥有完全的营销权,全权负责其商业化运作。这两款产品为尚医科技正在自主开发的两款特医食品,以固体饮料的形式在院内销售,其中“术康优加流质饮食短肽版”特医食品的目标适用人群为“肥胖和减脂手术后需要补充营养的人群”,“术康优加流质饮食水晶版”特医食品目标适用人群为“胰腺炎术后及产妇”。

  对于入局特医食品领域,华森制药表示看好国内特医食品行业发展及其市场前景,此次增资合作是公司切入“大健康”领域的里程碑事件。未来,特医食品若成功上市,将有利于业绩增长。

  所谓特医食品,是指为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者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特医食品能够改善病人营养不良状态,对患者起到提高生存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相关花费、减少再住院次数、减少并发症等作用。

  2016年7月1日,随着《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正式实施,特医食品摆脱在药品与食品之间徘徊的尴尬境地,获得正式身份。

  特医食品领域有“多香”?

  数据显示,我国至少还有70%的特医食品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海外特医食品巨头、国内企业跃跃欲试。药企受带量采购等政策影响,在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特医食品也成为它们关注的领域。

  据新京报记者统计,我国共有28家企业的71个特医食品产品获批,入局的药企包括恒瑞医药、海正药业、亚宝药业、四环医药、江苏正大丰海制药、海南东联长富制药等。其中,恒瑞医药旗下的恒瑞健康获批的产品最多,共有5种;其次为四环医药旗下的吉林麦孚,共有3种;泰国正大制药集团与江苏农垦集团合资组建的外商控股的制药企业江苏正大丰海制药有2款产品获批,其余药企均只有1款产品获批。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副会长厉梁秋告诉新京报记者,除上述手握获批产品的药企外,还有白云山、扬子江药业、江中制药等入局特医食品领域,有的通过投资收购,有的则是以自建厂房的形式。

  “无论是自建还是收购,最关键的是有创新产品,而不是一味仿制,同时要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厉梁秋指出,从市场满足度和需求度来看,特医食品的认知度提升,包括大众和临床机构,逐步意识到特医食品对于辅助疾病治疗、缩短住院时间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加上郴州固体饮料冒充特医食品事件被曝光之后,已获批上市的特医食品市场认知度和接受度越来越好,让更多企业愿意进入这个领域。

  药企入局具备一定优势

  厉梁秋坦言,特医食品领域门槛较高,投入大,虽然很多企业想进入,但并未形成特别大的资本市场。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等,仅靠抄袭配方或参考某个配方来做产品,将会面临尴尬境地。

  不过,厉梁秋认为,药企进入特医食品行业具有优势:企业现有产品与特医食品的目标人群有一定重合度;特医食品需要医疗机构推荐使用,而药企与医疗机构关系密切。此外,药企在研发人才、临床试验等方面都比传统快消食品企业更具优势。

  “特医食品在中国起步较晚,还有些障碍需要扫清。”厉梁秋举例,特医食品需要临床指导才能使用,却又没有进入医院的处方系统,导致医生/营养师无法开出处方,引起了部分患者的不理解。“我们正在努力推动这方面工作,让特医食品销售更规范。”

  北京一家三甲医院营养科主任告诉新京报记者,从临床实际操作来看,这类产品往往是给病情比较危重的患者使用,医生或营养师推荐的治疗饮食,患者接受度比较高。然而,特医食品价格较高,仅有少数几款产品被纳入医保,无法满足更多患者需求。

  作为一个新兴发展行业,特医食品行业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厉梁秋也提醒,毕竟是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药企应该在充分了解特医食品的法规体系、市场规律后,再有的放矢地进入。

相关阅读

本文多家药企已入局 华森制药涉足特医食品有多大“生机”?由FX112财经网 首发,欢迎转载,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FX112财经网(https://www.942fx.com)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 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 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 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或致函告之 ,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关注FX112财经网,获取最优质的财经报道!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
添加小编微信加入财经交流群